生涯观察

让更多人关注生涯规划
生涯研究领域互联网科技媒体

企业如何玩转社群学习

2015-10-26 09:38| 发布者: 江南烟雨| 查看: 645| 评论: 0

摘要:   在微信占据职场人半数以上手机时光的时候,基于微信社群的学习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培训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。简单拉一个微信群容易,但把微信社群运营 好,并实现组织学习的目的,恐怕绝大多数企业还远远没达到预 ...
  在微信占据职场人半数以上手机时光的时候,基于微信社群的学习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培训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。简单拉一个微信群容易,但把微信社群运营 好,并实现组织学习的目的,恐怕绝大多数企业还远远没达到预期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如果我们能多用外部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,也许就不会这么纠结了。

  在我看来,社群学习的本质,是靠激发群体的智慧来促进组织学习的发生。这有别于一言堂式的学习形式,如果一个社群只有大咖的“布道”,那显然还是传统的培训,无非是加了一个“社群”的外衣。真正的社群学习,一定是激发了社群的思考力和分享力,实现了思想的众筹和众创。

  对于企业内部的社群学习来说,形式通常包括如下三种:

  第一类,是基于微信社群的学习。我和很多企业的培训管理者聊天,他们目前基本都在推动各个部门利用每周工作日的一个固定时间(通常是晚上),来 组织部门内部甚至是全国范围同职能的分享。以工作经验分享的形式为主,也包括知识培训。通常一个晚上是一个人,每周轮换。从本质上讲,这类学习介于传统培 训和社群学习之间,但效果差异往往取决于很多因素。

  1、技术手段可以多样,外部平台(通过红点、微吼等平台)和微信语音是最常见的两周方式。同时,纯文字的分享也不少见。不同方式各有利弊,从便捷性和互动性而言,语音略胜一筹。
2、 话题往往先集中后发散。通常社群学习的主题都是由工作而起,然后扩散到工作相关内容,进而扩散到更广泛的话题。这就是社群学习中的人性,靠制度约束可以往 前走几步,走的更远还是要兼顾人的多重心理需求。实践中,工作分享、拆热门书、团建活动招募、新团队成员个人展示等都很常见。
3、基于“学习”意义的社群活动,通常都是有组织的。当然推动者可以是部门、团队的领导,也可能是被指派的某个专人。不管如何,靠自发、自觉的社群学习,往往是很难持续的。

  第二类,基于微信社群的话题讨论。在我看来,“讨论”是比“学习”更容易推广、落地的社群学习形式。讨论是因痛点、需求而起,兴趣相投则凑在一 起讨论,不关心则飘过即可,这才是最理想的按需学习。对于社群的讨论来说,通常包括两类:一类是发散性话题(或现象性话题),通常是“对XX问题怎么 看”。另一类则是案例类话题,通常是由某个群友抛出,以“求助”的形式进行,讨论的是自身遇到的某个问题。我看到很多社群的讨论非常深入,也很有质量,如 果把社群的观点整理下来,真的会是一篇超级干货。当然,除了微信群,公司内网、内部BBS、微社区等都可以是社群讨论的阵地。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“培训人 社区”这个网站,里面的“签到问”和“会员问”有很多HR提出的问题,问题和支招都很有品质。如果企业能把这块做起来,后面整合出企业自己内部的FAQ, 绝对是企业非常宝贵的财富。

  当然,社群的讨论未必都是很“一本正经”的。除了工作,公司、行业、甚至兴趣类,其实都是可以讨论的范畴。很多好点子、精彩创意都是“闲聊吹 水”碰撞出来的。只要员工有参与的热情,社群管理者就要积极鼓励。我们要充分相信员工的创造性,“高手在民间”真的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。当然,社群的讨 论可以是有组织的,也可以是随机发生的。实践中,社群的组织者通常要去发现社群中的活跃分子或意见领袖,前期一定要呵护好大家发言的热情。当氛围营造起来 了,讨论、乃至高质量的讨论都会是自然而然的。

  第三类,基于微信社群的分享。据说微信有一个统计,一篇文章的阅读量,80%来自朋友圈、微信群的转载,来自订阅号本身还不足20%。这说明, 分享好的文章是大家普遍的天性。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,分享的文章往往代表了自己的品味。当然,有时候分享文章,也是出于喜爱、支持等目的。总之,分享 的冲动是社群时代一种巨大的势能。

  在企业学习中,社群的分享往往会以分享订阅号文章、博客、新闻、视频、图片等多种形式存在。分享的话题同样也是多种多样,如果仔细看看,确实会 淘到不少有用的干货,也会发现很多有趣、好玩的订阅号。对于企业内部的社群来说,通常广告性质的分享是比较少的,所以我们还应该是以多多鼓励为主。

  当然,也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分享而不讨论、分享而无反馈,是社群走向“形式化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所有分享的人,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, 希望引起某种程度的讨论。如果每次都是石沉大海,分享者的兴趣也必然下降。对于社群的管理者来说,发现好的分享内容并给予反馈、鼓励、延展,都是非常必要 的。如果通过某篇分享,引起大家的热议,这不就相当一次mini的“翻转课堂”了吗?所以大家不要小看“分享”的力量,社群学习就是要实现这种点滴智慧的 汇集,积小胜至大胜。

  通常来说,企业内部的社群学习就是这几种形式。当时,新的形式、新的玩法也在不断涌现,我也非常期待看到社群学习得到更多企业的价值认可,而不仅仅停留在赶时髦、尝尝鲜的阶段。社群时代,人和人的连接、思想和思想的连接,我坚定看好它将影响整个组织学习的生态,为企业学习创造无限可能性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已有 0 人参与

会员评论

本站推介

返回顶部